当前位置:首页 > 部门信息
“三大突破”保障饮食安全

【信息时间: 2016-12-30   阅读次数: 【我要打印】【关闭】

 

民以食为天,食以安为先。今年以来姑苏区积极构建食品安全监管网络。截至目前,姑苏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出动执法人员8832人次,监督4589户次,开展专项检查9次;立案88起,实施当场处罚91起,罚没金额65万元;取缔无证照经营户100余家……“姑苏区在食品安全监管的内容、形式、能力等方面不断提升,实现三大突破,有效保障了市民的餐桌安全。”姑苏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徐燕英说。
食品安全“全流程监管”
多角度保障市民“舌尖上的安全”
今年10月,“千名美国游客游江南水乡活动”在苏州举行。如何保障这些游客在古城游玩期间吃得安全?接到保障任务的姑苏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立刻行动起来。执法人员提前介入供餐接待单位,对活动期间的菜谱进行严格审核,并走进厨房组织食品安全风险评估。活动当天,执法人员又带着食品现场快速检测仪器赶赴供餐接待单位,现场开展蔬菜的农药残留、肉类食品的瘦肉精和餐饮具的表面洁净度等项目的快速检测,检测8个批次全部合格。随后,他们对食品加工烹饪过程进行全程监督,最后,对菜品从烧好到食用的时间也进行了严格把控。据悉,像这样的食品安全保障在姑苏区尚属“首次”。
据姑苏区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综合协调处负责人白金龙介绍,2015年机构调整前,姑苏区作为市辖区,按照原来“分级分段”的监管模式,原食药监条线承担的食品监管任务相对较轻,只承担部分区管餐饮单位的食品安全保障监管。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调整后,姑苏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承担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,从过去的分级分段监管增加到现在的全流程监管。目前,该局在做好食品生产加工、食品流通、餐饮单位的全流程监管外,还开展了包括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、网络平台订餐、校园食堂食品安全、超市冷链温控监测、无证照餐饮单位、食品小作坊等监管工作。   “针对不断涌现的新型食品业态,必须及时跟进监管脚步,才能保障市民‘舌尖上的安全’”。姑苏区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监管处负责人高瑜说。今年,姑苏区不少公共场所都出现了一种自动榨汁机。市民投币后就能得到一杯由机器自动压榨的橙汁。“自动榨汁机的出现,也是食品监管的新内容,给许可和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。”高瑜说,经前期调研和专家论证,姑苏区市场监督管理局采用公司许可、设备备案的形式,给相关经营者发放了全市第一张自动榨汁机的食品经营许可证。发证后,该局采取不定期抽检的方式,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检测公司对榨汁机以及果汁进行监督抽检。一旦发现问题,将对榨汁机进行封存,并要求榨汁机公司立即“召回”问题机器。
今年以来,姑苏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共完成各类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39场次,保障人数30545人次,出动执法人员268人次,完成餐(饮)具表面洁净度、蔬菜农药残留、肉类食品瘦肉精、食品中心温度等现场检测975批次,合格率达99.5%。
每个街道配备专职管理员
构建食品安全监管共治新模式
今年1月,袁文彬成为姑苏区双塔街道专职食品安全管理员。他每天对辖区内的食品经营单位进行巡查。食品经营户是否有营业执照、食品经营许可证?从业人员是否持有有效健康证?他都一清二楚。7月,有居民向街道食安办投诉说竹辉路附近有人做大排档生意,不仅在夜间十点后营业,而且还在车库内烧菜。居民反映环境受到油烟污染,安全隐患也十分突出。了解情况后,袁文彬和相关社区工作人员夜间行动,实地查看情况,并联合执法人员对此处进行了整治,最终消除了隐患。截至今年9月,小袁对辖区食品加工、销售点的巡查总数达到了443处,共发现无证餐饮点73处,全部开具了整改通知书,并将情况及时上报了姑苏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双塔分局。
长期以来,食品安全工作处于分级分段的监管模式,存在许多弊端。为此,姑苏区以整合监管力量,推动监管重心下移,落实属地责任为重点,大力构建新型食品安全监管网络体系,减少监管真空。一方面,姑苏区通过层层签订责任书的方式,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,同时,各街道与各社区签订责任书,形成良好的压力传导机制。另一方面,姑苏区通过召开每月食安办工作会议的形式,汇总通报各街道食品安全工作进展情况,讨论和解决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。今年,姑苏区为每个街道配备了1名专职食品安全管理员,目前,已将流通领域的日常监管任务下放到各街道食安办。
同时,姑苏区还在日常监管中融入互联网+监管的模式,加快食品安全监管平台的全面升级。据悉,区市场监督管理局10月份启用的全新“姑苏区食品安全统一支撑平台”,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强对超市、餐饮店、学校食堂等食品安全监管,提高监管效率、提升监管效能。此外,今年,姑苏区还创新监管形式,提高相关协会作为执法部门与社会沟通的纽带桥梁作用。在区餐饮商会的基础上,姑苏区成立了第一家以专业共性为纽带的宾馆分会,通过成员单位内部自查、互查、通报,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隐患并督促整改。
职业打假人倒逼“正规军”
监管执法能力提升实现新突破
  今年11月的一天,姑苏区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监管处工作人员小张接到一个电话。消费者投诉某超市销售的“中式糕点”,使用食品添加剂“安赛蜜”属于超范围使用。根据投诉内容,小张觉得这个消费者食品知识专业精准,猜测他是个职业打假人。记录电话内容后,小张仔细查询了相关标准规定。经查实,该投诉人认为“安赛蜜”可使用的范围里没有“中式糕点”,但实际上,“安赛蜜”可使用的范围里有“烘焙食品”,而“中式糕点”被归纳在“烘焙食品”的大类中。“职业打假人虽然没有投诉‘成功’,但却在‘倒逼’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法律规范,要做到比职业打假人更加专业精准。”小张说。
近年来,一批职业打假人出现在社会中。他们对法律法规、执法程序“钻研”得很透彻。2016年以来,姑苏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共接到疑似食品类的职业打假案例有数百起,“姑苏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是由原工商、质监、食药监组合而成,有食品安全监管经验的执法人员严重不足。职业打假人的出现,促使我们的执法监管人员要及时了解政策法规,掌握专业技能。”高瑜说。
据悉,食药体制改革后,姑苏区市场监督管理局通过开展各类培训、操作技能和执法文书竞赛,提升执法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执法能力。目前,在各基层分局中,在合并前不少从事工商相关执法工作的人员,都已“兼职”从事食品安全监管工作。这些人员从“零”开始,通过培训学习和实践摸索,已能够胜任食品安全监管工作。此外,该局还先后组织基层食品监管人员到先进地区学习安全监管经验,到管理先进的连锁餐饮企业参观交流;开展食品安全进社区,对社区的食品安全信息员开展食品安全知识培训,通过多项举措逐步提升辖区食品安全监管执法人员的业务能力。
(摘自2016年12.16《苏州日报》头版 记者胡毓菁)